宏观地球物理探索(2024修订版)
2024-10-12 09:05:38
  • 0
  • 0
  • 1
  • 0

宏观地球物理探索(2024修订版)

王达水/著

1、扫描地球

在繁星如沙的浩瀚宇宙中,人类生存的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们称之为地球。在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当我们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表进行扫描,七大地质板块显而易见,非常奇妙的是,板块分界线不仅与地质断裂带重叠,而且还与地震带重叠。

在中国西部几大盆地的周边,区域性地质断裂带与盆地边缘的山脉,往往也大致重叠。

更加奇特的是,塔里木盆地中凹陷的陆相砂岩,最大厚度竟然有1万多米,尺度上比珠穆拉玛峰超出1千多米,而且,其下有石油,巨量的石油,这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呢,人类迷惑不解,但心又不甘。

2、大陆板块

地球的七大板块,大约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形成。之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个整体,书称泛大陆。

那时,全球气候温暖,整个泛大陆就像一个热带雨林,没有沙漠,没有黄土,没有红壤,没有丹霞地貌。地表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巨树,直径5米左右,高度百余米,相当于现在33层大楼的高度。森林中动物以恐龙为主,书称恐龙时代。

泛大陆百米高森林积蓄的木材总量,相当惊人:

假如一颗百米巨树的直径仅为3.6米,那么,底面积大约是10平方米,树干和树枝加起来的木材体积,大约是1千立方米。当这颗百米巨树原地压缩,其千方木材,则相当于一个长宽高均为10米的方木敦。假设巨树的间距为10米,那么,整个泛大陆森林积蓄的木材总量,相当于地表上铺装了一层10米厚的木地板。而且,还不包括树根部分,尽管地下树根与地面树木的木材体积相当。

如果换算成煤炭的话,相当于整个泛大陆平铺了1.33米高的煤层。

如果换算成石油的话,相当于整个泛大陆平铺了1.33米高的油田(油海)。

如此丰厚的矿石能源储量,以当前人类最大综合能源消耗,每年100亿吨石油当量计算,相当于可用一万五千年。别说是1万5千年,仅仅是知道可用1千年,也会让人类足够惊喜。

石油的形成,首先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然后经过“沉积、埋藏、改质、运移”四个阶段的演化。除泛大陆时期之外,地球上再没有其它任何时候,能够积蓄到足以产生这么多大煤田、大油田、大气田所必须的植被基础。

3、流星现象

在地球的夜晚,梦幻般划过天穹的流星,总会偶尔出现,那是陨石在大气层坠落时,与空气摩擦发出的光,强烈摩擦剥蚀使流星表层产生粉尘,尤其是大陨石坠落地球时,这个现象更加明显,就像是一颗坠落的彗星。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但广泛分布有陨石坑及其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的约占8%,直径最大的295公里,其次236公里,其三230公里。

环形山与撞击坑对应的地质现象,符合物体碰撞动量守恒定律,符合材料力学“能量变化导致形状变化”的基本物理规律。

1993年7月24日,人类发现苏梅克9号彗星接近木星,之后被木星引力捕获,在绕木星公转过程中分解为21块碎片。在1994年7月16~22日的七天时间里,陆续撞向木星南半球,场景无比震撼,在木星表面形成21块巨大疤痕。

4、外星陨落

无独有偶,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原本一体化并有百米高森林覆盖的泛大陆,遭遇了一颗直径大约800公里小型天体的坠落,天翻地覆的撞击爆炸和地质震荡,直接导致了全球性地质大突变和生物大灭绝,其中包括恐龙灭绝,地质学将之称为“白垩纪事件”。

泛大陆分裂和恐龙灭绝是不争的事实,而陨星坠落到地球陆地上,必然留下五大显著痕迹:1撞击坑、2环形山、3凹陷物、4抛撒物、5基底物。简单来说,就是“山坑三物”。

其中,凹陷物自然就是陨石的残余部分,抛撒物则是陨石表层与地表层撞击爆炸的碎片混合物,基底物必然就是原生态地表层。

原生态地表层的组成部分,一是植被,二是土壤,三是岩石。

地球上的岩石按其形成过程,主要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非常有意思的是,地表层的沙漠及其砂岩,没有海相特征,仅属陆相,很奇特。特别是红色砂砾岩的丹霞地貌,既不属于火成岩,也不属于沉积岩,更不属于变质岩,在恐龙灭绝之前,地球上也不曾有过。

陨星坠地是一个地覆天翻的事件,必然留下宏大的“山坑三物” 地质痕迹。反之,找到这些宏大的“山坑三物”,也就能够完全充分地证明陨星坠落撞击事件。

在中国西部,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它们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同步形成,具有陨星坠落撞击所遗留的,显然的“山坑三物”地质特征。

下面,让我们从塔里木盆地开始,去探寻与破解陨星撞击地球所遗留的重重迷团:

5、撞击盆地

5.1 塔里木盆地

5.1.1凹陷坑

塔里木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南北最宽处520公里,东西最长处1400公里,海拔高度在800到1300米之间,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腹地是3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盆地西高东低,微向北倾。盆地是被周围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有一个较稳定的地台型基底。

5.1.2环形山

盆地外围有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山脉围绕,这些山脉都在地质断裂带区域,恰好还是地震带,符合撞击凹陷“能量巨变形状巨变”力学特征与能量守恒规律,符合“撞击凹陷、挤压褶皱、震荡断裂”地质突变规律。

5.1.3凹陷物

据权威地质资料介绍:“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凹陷内,有6500万年前中~新生代时期的巨厚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

最大厚度达万米的陆相砂岩沉积,具撞击物原始特性。首先,陆相砂岩凹陷体的底部,类似于锅底状,与撞击方式和撞击力量基本吻合。其二,1万米厚的凹陷,是超越珠了喜马拉雅山穆拉玛峰8848.86米的尺度。盆地深度凹陷体与外围巨大山脉抬升隆起,两者之间,形体上恰好对应,凹陷体能与抬升体能恰好对应。

由此可见,塔里木盆地中的沙漠和深厚凹陷的陆相砂岩,是陨星坠落爆炸后的碎片之一,而且是最大的那块。

5.1.4抛撒物

在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可以直接看见四大地质现象:

其一,盆地边缘地带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具有撞击爆炸的抛撒特性。

其二,存在着山体巨大、碎裂堆积的普遍地质现象,是显然的撞击碎裂抛撒的结果。

其三,在塔里木盆地中,有塔中隆起和巴楚隆起地形。这是巨大撞击凹陷力量的地质反弹效果,所导致的地质地形凸起。

其四,存在雄伟的砂岩山体,比如雅丹地质山脉,是陨星碎体撞击地表时,爆炸抛撒的星体碎片部分。

特别是在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和田,山中地质夹杂有知名度很高的玉石子玉和山料,也有卵石。玉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等。而玻璃的主要成分,也是硅酸盐和二氧化硅,是在熔融后冷凝而成的固体。

可见,玉石,本质上就是硅酸盐砂石在高温熔融后的结晶体。

进一步的,小熔体则小结晶,大熔体则大结晶。当坠落的大熔体在撞击碎裂之后,必然在大面积上抛洒出众多小结晶体。

显然,塔里木盆地的那些子玉、山料、卵石,是陨星坠落过程中的熔融部分,在撞击爆炸、碎裂抛撒后的结果。

5.1.5基底物

塔里木盆地蕴藏有丰厚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泛大陆时期百米之高茂密森林被掩埋后,在高温高压和碳酸盐的共同作用下,慢慢演化的结果。其中,在缺水层演化成煤炭,在富水层演化成石油、天然气。

陆相凹陷砂岩体的厚度,其实就是凹坑基底的深度。盆地中油井的深度,实际上恰好就在砂岩凹陷体与原生态地表层的交界处。人类今天能够认知这一自然规律,非常非常重要。

目前在整个塔里木盆地区域,已经广泛找到了石油蕴藏。塔里油气层的埋深,大于4500米的探明储量占总储量的75%,普遍是在6千米至1万米的范围内。也就是说,4千米至1万米深度范围所揭示的,是塔里木盆地砂岩凹陷体的基底锥形轮廓。

在塔里木盆地8000米以下的地方,已钻出41个超深油气井。其中,轮探1井已达8882米,是高产井。

在撞击盆地内,存在两个重要的地质构造现象:一是坑中地质反弹隆起,比如塔中隆起和巴楚隆起。二是坑边回拉断裂凹陷,比如库车丹霞山及其北面的山前陆盆。也就是说,盆中隆起和边缘陆盆,从力学上进一步回答了撞击凹陷事实。

5.2 准噶尔盆地

5.2.1凹陷坑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大型复合叠加沉积盆地,东西长700千米,南北宽370千米,面积38万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仅190米,是盆地最低点。

5.2.2 环形山

盆地西北为准噶尔界山,东北为阿尔泰山,南部为天山,呈不规则三角形。在天山地质断裂带两侧,地震活动频率较高、震级较高。

5.2.3凹陷物

盆地内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大约5.88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盆地中沙漠和深厚凹陷的陆相砂岩,具有撞击体残留物特征。

盆地边沿是戈壁砾石,盆地中间是沙漠。

其一,盆地西北部有大型盐矿,年产原盐40万吨。

其二,盆地中的沙漠下面凹陷有厚厚的陆相砂岩,凹陷砂岩体的底部类似于锅底状,与撞击方式和撞击力量基本吻合。

其三,在盆地砂岩锅底下面的地质层,有储量丰厚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碳水化合物。

其四,盆地中有中央隆起、东部隆起、陆南隆起、西部隆起,是撞击体凹陷反弹性地质效果。

5.2.4抛撒物

撞击爆炸、碎裂抛撒的碎裂性地质现象,在盆地周围山区公路广泛可见。

一是存在着巨大山体、碎裂堆积的普遍地质现象,是显然的撞击碎裂抛撒的结果。

二是存在雄伟的砂岩山体,比如雅丹地质的山脉,是陨星碎体在撞击地表时爆炸抛撒的残体部分。

三是在山体碎块中夹杂有卵石,盆地中也广泛分布有卵石。

5.2.5基底物

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上部褶皱基底,在盆地边沿地区,平均厚度5~8公里。下部结晶基底,平均深度16公里。也就是说,盆地中砂岩的平均厚度至少有5000米。

准噶尔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盆地中最深的油井,是位于呼图璧县境内7601米的呼探1井。

油井深度,意味着是撞击凹陷基底的深度,也就是原生态地表的植被层被撞击凹陷覆盖的深度。

准噶尔盆地西部有克拉玛依大油田,东部有上千亿吨的准东煤田,北部阿勒泰地区有金矿、铜矿、铁矿、稀土矿等矿产。

准噶尔盆地油井深度:

青北1井,8800米。

康探1井3000、5000米两个地层分别获得油藏。

高探1井,5768米。

黑油山油井5500米。

四颗树的托1井,1558米。

独山子西部的62a井,2667米。

呼图油井3614米。

5.3 吐鲁番盆地

5.3.1凹陷坑

吐鲁番哈密盆地为断陷叠合型复式地堑盆地,也是中国地势最低(艾丁湖-155.31米)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大部分地面不超过海拔500米。

5.3.2环形山

盆地西起阿拉山沟口,东至七角井峡谷西口,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北部为博格达山山麓,南抵库鲁塔格山,高度都在3500~4000米之间。面积5万平方公里,其中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有4050平方公里。

吐鲁番盆地的北面的博格达山的主峰海拔达5445米,而盆地中的艾丁湖湖面,却在海拔-154米。在这么近的水平距离内,高差竟达5600米,显然是陨星碎片撞击的直接效果,而且是一块巨大的柱状碎片,象一颗钢钉那样,垂直向下撞击的显著特效。

5.3.3凹陷物

盆地中有沙漠和深厚凹陷的陆相砂岩,具有撞击体残留物特征。其中,鄯善沙漠最为著名。

其一,盆地边沿是戈壁砾石,盆地中间是沙漠。

其二,盆地中环是长期以来山岭风化剥蚀,由流水搬运下来的戈壁砾石带。也就是说,盆中砾石戈壁,原来夹藏在山中的砂岩里。

其三,火焰山为天山南麓冲积扇,多砾石戈壁,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现已探明68种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其四,盆地中的沙漠下面凹陷有厚厚的陆相砂岩,凹陷砂岩体的底部类似于锅底状,与撞击方式和撞击力量基本吻合。

5.3.4抛撒物

盆地周边荒漠、沙漠、盐渍化的土壤生长胡杨,乱石间生长有雪莲等植物。

在盆地周围的山区公路,随处可见撞击爆炸、碎裂抛撒的碎裂性地质特征。比如,在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可以直接看见三大物证现象:

一是存在着巨大山体、碎裂堆积的普遍地质现象,是显然的撞击碎裂抛撒的结果。

二是存在雄伟的砂岩山体,雅丹地质的山脉,就是陨星碎体在撞击地表时爆炸抛撒的残体部分。

三是在盆地中广泛分布有卵石。

盆地中部有二列东西向低山,北为火焰山,低于900米;南为觉罗塔格山,约1000~1500米,是显然的撞击反弹型隆起地形。

火焰山为天山南麓冲积扇,多砾石戈壁。

5.3.5基底物

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现已探明68种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中:煤炭预测储量5651亿吨,沙尔湖和艾丁湖均属预测储量在1000亿吨以上的特大型整装煤田。石油总资源量为15.8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650亿立方米。铁矿探明储量3.5亿吨,钾(钠)硝石探明储量2.2亿吨。

连木沁构造带上的连北401井,在1660米至1690米的井段底部350米厚砂层下,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

吐哈油田的雁301井,海拔为-43米,油井深度1850米。

吐鲁番台北构造凹陷带的台参1井,4467米。

鲁克沁玉北10H油井,5210米。

油井油藏深度所处位置,其实就是砂岩凹陷体覆盖原生态地表的交界层,石油、天然气,就是泛大陆原生态森林,被掩埋后慢慢演化的结果。

5.4 柴达木盆地

5.5.1凹陷坑

柴达木盆地呈菱形,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面积约24万km2,盆地内地势西高东低、西宽东窄,海拔为2700~3000米,盆地西部多被沙漠覆盖,是中~新生代大型断裂凹陷,盆地基底结构复杂。

5.5.2环形山

柴达木盆地为菱形,是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所环抱的山间高原盆地。南缘和北缘,分布有昆仑断裂与南祁连超壳大断裂。

从柴达木盆地形状、凹陷深度、周边环形山高度,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块扁平状碎片,平躺式撞击凹陷于泛大陆东部的地质现象。

5.5.3凹陷物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一个中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岩面积为9.6万 km2,厚达6000至10000米,最厚达17200米。显然,盆地中沙漠和深厚凹陷的陆相砂岩,是撞击体的凹陷部分。

已探明矿点200余处,矿藏50余种。其中盐、石油、铅锌和硼砂储量尤丰,食盐总储量达600亿吨。

5.5.4抛撒物

在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可以直接看见撞击爆炸、碎裂抛撒的碎裂性地质现象:

一是存在着巨大山体、碎裂堆积的普遍地质现象,是显然的撞击碎裂抛撒的结果。

二是存在雄伟的砂岩山体,比如雅丹地质的山脉,就是陨星碎体在撞击地表时爆炸抛撒的残体部分。

三是在盆地中和边缘山区,广泛分布有卵石。

5.5.5基底物

在盆地沙漠下面凹陷有厚厚的陆相砂岩,凹陷砂岩体的底部类似于锅底状,与撞击方式和撞击力量基本吻合。

柴达木盆地有储量丰厚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碳水化合物,是海拨最高的大型陆相咸化含油气盆地。其有机质类型,主要是以陆源为主的腐殖型和含腐泥腐殖型。

柴达木盆地包含北部断裂带、盲崖坳陷、三湖坳陷、德令哈坳陷,分别形成了柴北、柴西、柴东三大油气地质系统。

其中,北缘断裂带断陷,生油岩层厚度可达500米。茫崖坳陷资源潜力很大。在三湖坳陷中央部分,沉积厚度大,可以生气的泥质岩可达1500米,是大型油气田。

盆地中最深的油井,2020年的碱探1井6343米,地层温度235摄氏度。

陆相凹陷砂岩体的厚度,其实就是凹坑基底的深度。盆地中油井的深度,实际上恰好就在砂岩凹陷体与原生态地表层的交界处。也就是说,越靠近盆地边沿,油藏及油井必然就越浅。

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坳陷的柴页1井,是西北陆相侏罗系页岩气探井,完钻井深2250米。

盆地西部的茫崖市狮子沟油田,海拔3431米处的狮20井,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油井,井深达到了4564米。

英雄岭西部的狮新52-3井,井深4750米。

狮210井4690米,油气共生。

碎屑岩油藏方面,发现了英东超亿吨级油田。在凹陷北斜坡的切探2井,井深4990米,是凹陷区深层碎屑岩勘探的突破。

盆地东南部的鄂博梁气田,是上新统的砂岩,天然气储藏层深度在120~1700米之间。其他各个矿区油气矿藏的埋深在100~3000米。

至2020年,柴达木盆地在含盐陆源岩层,发现了72个新油气层。

陨星碎片撞击出中国西部四大盆地时,其巨大体量并超高速度,在着陆时的“撞击爆炸、冲击震荡、凹陷挤压”巨大能量,同步产生了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的隆起,以及大陆板块的龟裂,对整个泛大陆地质地形的重新构造,奠定了基础格局。

中国西部的四大盆地,是陨星解体的巨大碎片的第一阵列坠落撞击。巨大碎片的第二阵列坠落撞击出的是:四川盆地、湖南准盆地、江西准盆地、贝加尔湖凹陷。

5.5 四川盆地

5.5.1凹陷坑

四川盆地总面积大约26万平方公里,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华蓥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周围山地10万平方公里,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中间盆底16万平方公里,东西400公里,南北400公里,海拔250米~750米。

5.5.2环形山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东部的华蓥山,主要是卡斯特地貌,海拔1000~1700米。南缘大娄山,是云贵高原边缘部分。西面是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属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峨眉山峰顶3099米,与附近成都平原的相对高差达2660米。

四周陡然抬升的高山与中间凹陷的盆地,形成鲜明对比,与陨星碎片坠落撞击的巨大能量,恰好吻合。

这个巨大的碎块,大概是从现在关中平原的位置斜砸下去,然后在撞击凹陷过程中,使这个巨大凹坑沿西南方向,移动到了四川盆地后来这个位置。同时,撞击凹陷的巨大地质挤压推动力量,直接促使了青藏高原东南端地形陡然弯曲,并使云贵高原进一步挤压褶皱与抬升。盆地东部山脉的褶皱山系和缺口地形,是坠落撞击、凹陷挤压后的,回拉断裂和反弹式尾冲的综合效果。

5.5.3凹陷物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的地质构造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轮廓基本形成,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有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西部表现成为盆地沉陷带,是陨星巨大碎片撞击的直接效果。

大量岩石碎屑等物质在盆地堆积,形成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砂岩、页岩,其中含盐岩层最厚可达500米,是陨星巨大碎片显然的凹陷部分。砂岩和页岩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盆地因此而成。

5.5.4抛撒物

四川盆地具有“盆中刚性的基底,周边松散的大山”的地质特征,是显然的撞击性地质构造。地形西高东低,说明是斜向撞击。

四川盆地周边的大山,特别是有卵石夹杂其中的大山,是撞击爆炸显然的抛撒堆积效果。去往九寨沟的成汶九公路,去往拉萨的318国道上,乃至盆地北部的剑门关,都可以清晰看见“山体高大,地质松散”的显著地质现象。

5.5.5基底物

盆地边沿山区蕴藏有煤炭,盆地砂岩下广泛蕴藏石油、天然气,是凹陷物下压原生态地质环境显著特征。

盆中西南边沿区域的自贡市,出产天然气和岩盐的矿井,深度在500米至1100米之间。

涪陵页岩气田,埋深在3500米深处。

威远县的威页1HF天然气井,深度在3500~4000米间。

乐山市的金页3井,完钻井深5850米。

资阳市的资阳2井,完钻井深6666米。

绵阳市蓬莱气区的蓬深6井,井深达到了9026米,这一深度被形容为“地下珠峰”。

四川盆地西北部剑阁县,海拔717米,油井设计深度10520米,地层温度224摄氏度,138兆帕高压,如同1.38万米的深海处压力。该井是继塔里木盆地“深地塔科1井”之后,中国第二口万米高温高压深井。

可见,四川盆地的锅底型陆相砂岩凹陷体,最厚处有1万米。

总之,四川盆地四面环山,中部是丘陵,红壤广布,山里有煤,盆中有盐、有油、有气,是典型的陨星巨大碎片撞击的地质结果,而且是由北向南偏西的斜向撞击,直接把喜马拉雅山山脉的东段,撞击成了一个大拐湾地形,横断山山脉由此而生,云贵高原由此而起。

5.6湖南准盆地

湖南省简称“湘”,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西最宽667千米,南北最长774千米,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省境东南西三面环山,是典型的准盆地。北面洞庭湖之外,东有罗霄山,南边南岭山脉,西侧武陵山脉,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有沉积岩地貌、变质岩地貌和岩浆岩地貌三大类。

土壤主要是红壤、黄壤。紫色土面积约1.3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衡阳盆地和沅麻盆地 。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湘东地区。

湖南准盆地的北部和中部盛产井盐,其中,位于衡阳的湘衡盐矿,盐岩探明蕴藏量126亿吨,年产精制盐200万吨。

近些年,石油天然气勘探有所喜讯。其中,与湖北相连的洞庭湖盆地,白垩系陆相碎屑岩沉积厚度在7500米以上,与四川盆地油气资源陆相地质构造基本相似,预计石油资源蕴藏量2600万吨。除此之外,2019年湖南已发现近10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折合石油70亿吨。

湖南三面环山,北低南高,红壤广布,山中有煤,盆中有盐、有油、有气,是典型的陨星巨大碎片撞击的地质构造,而且是由北向南的斜向撞击。

5.7江西准盆地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全省总面积大将近17万平方公里。

省境东南西三面环山地,是典型的准盆地。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是鄱阳湖平原。山中有煤,分布广、储量丰。盆中有盐,其中的樟树盐矿,探明盐岩蕴藏量103亿吨,年产精制盐100万吨。

地表主要覆盖红土,盆地中沉积了白垩系至老第三系的红色碎屑岩层,并夹有石膏和岩盐沉积;北部地区形成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缘的山前地带有第四纪红土堆积,这是造成全省地势向北倾斜的地质基础。

赣中南以丘陵为主,丘陵之中,间夹有盆地,多沿河作带状延伸,较大的有吉泰盆地、赣州盆地,多由红色砂页岩及部分千枚岩等较松软岩石构成,经风化侵蚀,呈低缓浑圆状。海拔一般200米,接近边缘山地部分的高丘,海拔约300~500米,相对高度除南部在百米以上外,一般仅50~80米。

江西与湖南地质地形及其类似:三面环山,北低南高,红壤广布,山中有煤,盆中有盐、有油、有气,是典型的陨星巨大碎片倾斜式撞击的地质构造,而且是由北向南的斜向撞击。也就是说,湖南和江西,在地质地形上,是一对撞击型孪生盆地。

对比四川盆地地质特征和矿藏分布,湖南和江西准盆地,必然蕴藏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钻透盐岩层,地下一定有惊喜。

湖南,加油!江西,加油!

5.8 贝加尔湖

与撞击出四川、湖南、江西地质凹陷同步的,第四块月牙形碎片,在蒙古以北区域猛烈砸下去,从而形成了平均深度730米,最大深度1637米的贝加尔湖凹陷。

贝加尔湖长度636公里,平均宽度48公里,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从地质构造上看,是一个断谷的凹部,也是一个深入到地下15~20千米深处的大裂口。裂谷地带,地磁异常,每隔10~12年会发生一次五六级的地震,每隔20~30年会发生一次7~9级的灾难性大地震。

贝加尔湖两侧有1000~2000米高的悬崖峭壁,山脉周围多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

贝加尔湖凹陷两端,是S形地质性裂谷,裂谷绵延2000多千米。

贝加尔湖钻井取出的岩芯样品中,未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沉积层,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说明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

贝加尔湖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超过700种。其中有10座褐煤矿和4座烟煤矿,是许多软玉和大量建材的原料产地。煤炭开采量占全俄的8.1%,原油产量占全俄的5.0%。蕴藏着170多亿吨地质资源和100多亿吨可开采的碳氢化合物。其中,科维克京天然气田,总计储量为2万亿立方米。

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清晰揭示了两个特征:

一是湖水底部下有巨大锥形砂岩体,是陨星碎片的凹陷部分,最深下陷到5000米处,与天山的平均高度值相当,也可以说,是一座凹陷的小型“天山”。

二是湖底之下巨厚砂岩下的基底变质岩,与地表原生态层变质岩相同,并且是彼此连接着的连续下沉,是显然的被砂岩体撞击力量砸薄了的凹陷层。这个巨大的砂岩体凹陷体,毫无疑问地是陨星碎片撞击凹陷的残体部分。

湖底已发现蕴藏有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说明是显然的基底层原生态物质,被掩埋后演化的结果。

贝加尔湖具有“弯、窄、长、深”地质特性,与周围环形山恰好构成“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的地质平衡系统。

进一步地,从地质地形构造趋势不难看出,陨星的这块大碎块,在坠落撞击形成贝加尔湖凹陷之际,其南面广大区域,同步坠落有巨量砂尘,从而形成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这两个强大坠落体共同的撞击作用,直接产生了强烈向南的弧形震荡与挤压推动:

一是隆起了贝加尔湖东南面的弧形褶皱山群。

二是促使了戈壁阿尔泰山的东段、贺兰山、六盘山、太白山、秦岭华山、吕梁山、大兴安岭,这段U型大环山脉体系的地质隆起。

三是形成了黄土高原向南冲击扩散的地形构造带,随之让青藏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西南部,形成了以祁连山及以南区域山脉的顺时针转动后的弯曲式褶皱地质地形。

四是直接导致整个日本岛链从泛大陆板块上震裂开来,并直接向东甩将出去。同时,朝鲜半岛从大陆分裂,渤海湾随之开启。

通过陨星巨大碎片的以上八个撞击点,我们用10个地质类关键词,基本可以概括“坠落撞击、爆炸抛撒、凹陷掩埋”之宏观地质特征:盆地(凹陷)、环形山、沙漠、砂岩、丹霞地貌、断裂带、地震带、煤炭、石油、天然气。

沿着这个思路,凡是能够找到这10个关键词出现的地方,我们几乎可以准确地判定是显然的撞击坑。

至此,人们不难看出,中国西部的“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柴达木”四个盆地,是陨星碎片坠落的第一阵列。四川盆地、湖南和江西准盆地、贝加尔湖凹陷,是陨星碎片坠落的第二阵列。下面,我们分别扫描陨星碎片后续阵列的坠落撞击点:

6.1第三阵列

红海、波斯湾、伊朗盐漠荒漠、巴基斯坦南部盆地,是陨星碎片坠落撞击的第三阵列。

类似于贝加尔湖那样的红海并亚丁湾,以及相邻的波斯湾和阿曼湾,都是陨星巨大的刀片状碎片,象菜刀那样直接砍入地表深处,从而形成的海沟。同时,砍切面两侧,同步产生挤压型地质隆起。砍切面顶端外缘,因此产生地质裂谷。撞击点及其周边地质地形,符合形状变化与冲击能量的整体平衡。

红海是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比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加起来还大。其西岸的埃及、苏丹、衣索比亚和东岸的沙特阿拉伯、也门,都蕴藏十分丰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贯穿红海南北的,东非大裂谷的东支裂谷,全长将近6000公里。而贝加尔湖北部延申带的地质裂谷,也才2000多公里。可见,凹陷红海的撞击力量更加强大。

波斯湾盆地覆盖沙漠,是阿拉伯板块上的大型沉积盆地,盆地基底由结晶岩、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构成,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共有油气田1841个,油井深度大约1400米,产层为侏罗系碳酸盐岩,深度2200米。其中,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探明储量达200亿吨。

阿曼湾的地质构造,是波斯湾盆地地质演化的一个缩影。丰富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阿拉伯次盆和鲁布哈利次盆。

伊朗的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和沙漠等多种地貌。高原海拔在900~1500米间。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了卡维尔盐漠与卢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余米。

伊朗石油资源丰富,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天然气占18%左右。井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其中:

南阿扎德干油田,井深3500米。

西南部的阿巴丹油田,井深为3770米。

雅达油田,井深4000米。

伊朗沿海石油资源也很丰富,4500米的深处出油。

卡维尔盐漠(盆地),是伊朗北部的大片盐碱荒地,长约450公里,宽约100~200公里,海拔800米,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吐鲁番盆地的1.6倍。盐漠地势平坦,北面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南面是卡桑阿纳拉克库尔山区。

伊朗东部的卢特荒漠,是四周群山环绕的内陆盆地,从西北到东南约有320公里,宽约160公里,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延申区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西省的面积。

最低处是低于海平面300米的盐洼地。最高气温可达71摄氏度,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

卢特荒漠的西部是雅丹地貌和广袤的石漠、沙丘。中心地带是一系列平行的沟壑。东部是一片地势较低的盐滩。东南部是一片辽阔的,像撒哈拉沙漠一样的沙滩,沙丘最高可达300米,有极为壮观的雅丹地貌,还有广袤的石漠和沙丘。

显然,这与柴达木盆地的地质非常相似。

从陨星碎片撞击现象分析,伊朗的卡维尔盐漠和卢特荒漠,应该蕴藏着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4000米左右会有惊喜。

在卡维尔盐漠和卢特荒漠东边不远处,有两个跨国沙漠,一个是雷吉斯坦沙漠,位于阿富汗东南部,南至巴基斯坦边境,面积6万平方公里,比吐鲁番盆地面积大些。另一个是塔尔沙漠,位于巴基斯坦南部和印度之间,面积20万平方公里,比湖南省面积略小一点。

陨星碎片坠落形成这几个沙漠之际,强大撞击力量,使得原来位于阿拉伯海西北面的澳大利亚陆地,携带着那个时刻从天而降的广袤并厚实的沙漠红尘,从泛大陆东南边沿位置被震裂,并在西面的“波斯湾、阿曼湾、红海、亚丁湾、苏丹盆地”凹陷之际的,巨大撞击力量共同作用下,彻底从泛大陆断裂出来,随之开启了向东南飘逸的慢慢征程。看看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岛链,所构成的漂移轨迹就知道。

6.2第四阵列

苏丹、乍得、刚果、亚马逊盆地,是陨星碎片坠落撞击的第四阵列。

苏丹位于撒哈拉沙漠东南和红海西南之间。境内四周高,中间低,东北面有红海山脉,西部有穆尔山区,南部为努巴山区,是典型的沙漠盆地,国土面积大约188万平方公里。比新疆和湖南面积相加还大一点。

苏丹南部的慕格莱德盆地,长约800公里,宽约200公里,面积12万平方公里,是中~新生代陆内裂谷型盆地,白垩系、第三系沉积岩最厚可达13000米,最大沉降厚度15000米,地质构造奇特。

苏丹在西部和南部以及红海沿岸地区,勘探出高质量石油,估计储量在100亿桶以上。其中,南苏丹124区和37区,共有700多口油井,平均深度2000多米。苏丹港东南方约130公里,海上油井深度3700米。

环形山、盆地、沙漠、陆相砂岩深度凹陷、断陷裂谷、丰富石油蕴藏等地质特征,显然,苏丹盆地是陨星碎片撞击所致。

乍得盆地是非洲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是塔里木盆地面积的4倍多,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或红色荒漠。盆地形成于中新生代,是裂谷盆地,湖相碎屑岩,泥夹砂、砂夹泥、泥砂岩互层沉积。白垩纪发育4套砂岩储油组:Cailcedra组砂岩储油,Mimosa组中下部砂岩储油,Kubla组下部砂岩储油,Ronier组砂岩储油。

乍得盆地有丰富石油资源,总储量超20亿桶。其中,

中国石化在乍得的“深地一号”跃进3-3X井,获得高产油气,井深9432米,是另一个“地下珠峰”。

环形山、盆地、沙漠、陆相碎屑岩、断陷裂谷、石油蕴藏等地质特征,显然,乍得盆地是陨星碎片撞击所致。

刚果盆地

刚果盆地呈方形,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是塔里木盆地面积的6倍多,土质为红壤,因断层作用而陷落成低地,有厚厚砂岩沉积构造。平均海拔300~500米,从东南向西北倾斜。

盆地中央平原外围有孤山和丘陵,高度为海拔500~600米,是平原和盆边高地的过渡带。盆地边缘为一系列高原、山地。北缘为中非高地,平均海拔700~800米。盆地基底结晶岩广泛出露,这与中国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有异曲同工之处。

刚果盆地和沿海大陆架都有巨量石油蕴藏,盆边油井深度在800~1800米之间,已勘探石油储量至少45亿桶。海域发现的新油田,井深1800米,储油厚度在44米~77米之间。

陨星碎片坠落形成刚果盆地和乍得盆地之际,其强大的撞击力量,使得南美洲板块,从泛大陆西南部边沿地带断裂开来,并开始向西飘移。

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书称巴西盆地,构造在南美洲陆台亚马逊拗陷基础上,北有圭亚那高原,南有巴西高原,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盆地西宽东窄,南北最宽处1200公里,东西长5000多公里,面积560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坦荡,大部分海拔在150米以下。

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海拔都在300~1500米,安第斯山长度8900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最高峰6962米,与亚马逊平原的落差高达6800米。

圭亚那高原北边的委内瑞拉境内的奥里诺科平原,构造上属于安第斯山前拗陷,部分处于陆台边缘拗陷地带,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

圭亚那高原南边的拉普拉塔平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东面是巴拉那高原,西面是安第斯山脉的南段,

委内瑞拉煤炭资源量约90亿吨,石油储量3000亿桶,生油系为第三系和白垩系岩层。

哥伦比亚煤炭储量240亿吨,石油储量22亿桶。

厄瓜多尔在亚马逊盆地中的ITT油田,探明石油储量16亿桶。

巴西红壤广布,煤炭储量230亿吨。石油储量1300亿桶,天然气储量5000亿立方米,分布在晚白垩系至古新世地层的页岩和砂岩中。

巴西里约热内卢海岸水深2000米下的油井深度1500米。

阿根廷探明石油储量为24亿桶,天然气3500亿立方米。

中石油在巴西布兹奥斯油田开钻的7-BUZ-70井,海水2000米下,最终钻井深度5926米,解释油层厚度达299米。

显然,整个南美洲,实际上就是陨星的其中一块巨大碎片,在泛大陆西南部边缘地带坠落撞击的结果,而且,这个一体化低海拔的巨大盆地,恰好没有被海洋淹没,否则,就会是地球上的另一个大海湾,或者是海盆。

6.3 第五阵列

里海、黑海、地中海,是陨星碎片坠落撞击的第五阵列。

里海是一个狭长形内陆湖,南北长1200公里,东西宽320公里,面积38万平方公里,与准噶尔盆地面积一样大,湖底自北向南倾斜。北里海平均深度为4~6米,中里海西坡陡峭、东坡平缓,深度达101~140米,南里海最深达1025米。

厄尔布尔士山脉呈弧形走向,属褶皱断层山脉,环里海的东、南、西三岸,绵延90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火山岩的最高峰达马万德山,海拔5604米。

里海盆地储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油井深度2000~6500米。里海地卡拉博加兹戈尔湾是大型芒硝产地。

倾斜的里海与三面所环山脉,恰好构成撞击能量与形状变化的整体平衡。特别是向南倾斜的撞击挤压力量,使得南里海水最深,南岸的山最高,且呈弧形隆起。其中,里海南部最深处1000米,与南岸平均海拔3000米的山脉,相对高差达4000米,类似于准噶尔盆地与天山的高度差。

里海是陨星的一片碎块,以平躺并略向南倾斜的姿势,坠落撞击的地质结果。

黑海形似椭圆形,东西最长1150公里,南北最宽611公里,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比准噶尔盆地面积还大,平均水深1315米,最大水深2210米。大陆架一般2.5~15公里,海底地形从四周向中部倾斜,中部是深海盘,水深2000米以上,约占总面积的1/3。

黑海东南西三面环山,是一个巨大准盆地。东岸是褶皱断块型的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5624米。南岸是三大板块交界地的土耳其高原,火山岩、泥岩、砂岩和石灰岩构造,地震高发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西岸是断层作用发达的褶皱型咯尔巴阡山,平均海拔2000米。

海水平均深度2000米,山脉平均高度2000米以上,山顶与海盆低部落大于4000米,是显然的巨大凹陷型地质构造。

黑海与地中海连接的海峡,全长375公里,平均深度为40~100米,最深处为1355米。这个窄长海峡,显然属于撞击裂谷型地质构造。

黑海的巨大盆地凹陷与周边宏大的高原隆起,构成完美的形状变化与能量变化的整体平衡。

黑海及其周边陆地广大区域,天然气资源分布广泛并丰富。油井深度2000~6000米。

黑海,是陨星的另一块巨大碎片,在泛大陆西部深度撞击凹陷的盆地。

地中海

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东西进深4000公里,南北宽度1800公里,面积251万平方公里,比新疆和青海相加的面积还大的多,海水平均深度1500米,最深处为5267米。

地中海海岸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锯齿状,海底起伏不平,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整个海盆构造活跃,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频繁。

西西里岛与非洲大陆之间有一海岭将地中海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在西地中海,有3个由海岭隔开的主要海盆。

东地中海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

地中海西南岸非洲地块中的阿特拉斯山系,由巨厚沉积岩褶皱成山,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3000米。

地中海北岸的阿尔卑斯山,褶皱强烈,存在许多上冲断层,平均海拔高度3000米。

东西地中海,各自都有5个大的构造带,岩层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地中海底部的岩盐层,最厚处达数公里,非常奇特。

地质勘探发现,在地中海盆地中间的深处,曾经是一个3000米深的大沙漠,沙漠中有鹅卵石。

600万年前,大西洋的水流开始注入,之后,地中海才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地中海在变成海洋之前,是一个高度落差大约在5000米左右的,巨大的凹陷盆地。

地中海的近陆浅海区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其中,大多分布在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北部,西班牙和突尼斯海岸东侧以及埃及亚力山大北部浅海等区域。

2009年,在东地中海的黎凡特盆地和尼罗河三角洲陆续发现多个大油气田。

地中海油井深度在300~3500米间,是撞击碎片凹陷基底形状与尺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数据。

可见,地中海是一块体态很大,但又是一头小一头大的哑铃形陨星碎片,在泛大陆西部深度撞击的结果,其强大撞击震荡力量,同步产生了北美板块的断裂。

6.4 第六阵列

墨西哥湾、哈德孙湾、福克斯湾,是陨星碎片坠落撞击第六阵列。

墨西哥湾是陆缘海,东西向宽度1800公里,南北向1300公里,总面积160万平方公里,是塔里木盆地面积的三倍,中生代陆地沉陷而成,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平原。平均深度1512米,最深处5203米。大陆架宽度在200~280公里间。

中生代、新生代沉积深厚,盐丘广布,特别是在北部西段沿海一带,油气资源丰富,主要蕴藏在新近系砂岩和白垩纪石灰岩中。

在墨西哥湾北部,已勘探发现蕴藏至少有原油2亿桶、天然气2P储量50bcf,是显然的海中大油田。

墨西哥湾南部海岸浅海区域蕴藏巨量石油,可开采达20亿桶,钻井垂直深度达3383米。

新奥尔良市东南200英里的海上,油井深度达海面以下2850米。距新奥尔良市322公里的海上,平均水深2919米,油藏位于水面以下平均埋深6000米。

显然,墨西哥湾是陨星很大的一块碎片,在泛大陆最西端深度撞击的结果,碎片凹陷最大深度达海面下6000米。同时,墨西哥湾与西岸120万平方公里,海拔2500米的墨西哥高原,构成形状变化与撞击能量的整体平衡。

而且,该块巨大碎片在坠落过程中分裂出来的细小碎片和彗尾般庞大的砂尘,降落在北美洲广大范围,以至那里有大峡谷及其丹霞地貌地质构造。

哈德逊湾

位于加拿大东北部,南北长约1375千米,东西宽约960千米。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里海与黑海的面积之和,加拿大领土将其三面包围,北与福克斯湾相连,形成形似扁盘的内陆海湾。平均深度约100米,最大深度274米。哈德逊海峡长700多公里,最窄处约115公里,深度超过700米。

哈德逊海湾东部是布拉纳多高原,东南部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北面是巴芬岛。

东部的布拉纳多高原,海拔约300~900米,大部分为低高原,面积140万平方公里,地质构造为加拿大地盾。

东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全长约2600公里,山体北窄南宽,宽度从130公里至560公里不等,一般海拔1000~1500米。

东北面的巴芬岛,长1600千米,最大宽度800千米。面积50万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2000米。与其说是岛,不如说是山,而且是一座大山。

落基山脉在巴芬岛往西1千公里外,南北纵贯480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至3000米左右。大部分山脉平均海拔达2000~3000米,有的甚至超过了4000米,山脉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地质结构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组成。

哈德逊湾海底地形东北深、西南浅。中北部是海盆,深度超过200米,中部是浅滩,西南部水深更浅。海底沉积物都是陆相物质。西部的沉积物比东部粗,沙质占优势。

西部海岸比较平坦、无岛屿,东部海岸比较复杂、多岛屿。

哈德逊湾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油井深度在600~2600米间的白垩系陆相碎屑岩沉积层。

格陵兰岛陆上和近海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惊人,仅格陵兰岛的东北部就蕴藏着310亿桶石油,这几乎是丹麦所属的北海地区储油量的80倍。

显然,哈德逊湾是陨星很大的一块扁盘形碎片,在泛大陆西北端扁平式撞击的结果。

哈德逊湾及其东南西三面山脉,与21万平方公里的福克斯湾,以及50万平方公里的巴芬岛,是一个显然的地质构造整体。再从更大地形上看,当加上北面69万平方公里的巴芬湾,和面积216万平方公里的格陵兰岛,以及西边高大宏伟的科迪勒拉山脉,也就是说,整个北美洲,其实就是另一个符合能量与形状平衡的,巨大的撞击型地质构造区域。

哈德逊湾、墨西哥湾、福克斯湾这几块大碎片,在撞击出当地盆地之际,与撞击地中海盆地的那块巨大碎片共同的强大震荡力量,使得北美洲大陆,从泛大陆西部边沿地带进一步分裂,并向西长久持续地飘逸。

7、地质重构

陨星坠落地球,其六大阵列的一系列碎片,在坠落撞击产生盆地凹陷和周边山脉隆起之后,其巨大撞击能量的综合撞击效果,一并重构了地球地质地形,至少产生三大地质巨变:

第一,板块分裂。一是使得原本一体化的泛大陆,被撞击龟裂,从而成为七大板块,并开始各奔东西的漂移。二是通过广泛并巨大的地质变形,从而为后来的造山运动,储备了进一步的持续性推动力量。三是撞击型地质断裂凹陷,导致盆地周边挤压褶皱山隆起,并形成断裂带和地震带。四是火山群爆发,全球性滚滚烟尘遮天蔽日,火山熄灭后冰川因此出现,火山与冰川现象多次交替出现,书称第四纪冰川。

第二,高原隆起。一是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隆起,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圆弧地形,其实是来自以“塔、准、土、柴”四个盆地为几何中心的,向南的巨大撞击震荡挤压力量,所产生的地质隆起,符合“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物理规律。二是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隆起,三是非洲南部高原隆起,四是美洲西海岸高原隆起。

第三,沙尘覆盖。陨星在大气层中形成的超长超大彗尾,以三种方式降落:

一是彗尾前部的粗质砂尘部分,撒向了中亚、西亚和非洲区域,从而形成这片广泛并一体化的大沙漠。

二是彗尾中部的细质沙尘部分,降落在“塔、准、吐、柴”四个盆地的东北面,从而形成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

三是彗尾最后部位的那些更细的砂质部分,飘向了俄罗斯和欧洲,从而覆盖了那片广袤区域百米之高的茂密森林,以致后来慢慢演化成,横亘在欧洲的那条长长的煤炭带,以及广泛分布在俄罗斯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带。

从陨星全部碎片撞击坑和巨大彗尾砂尘降落覆盖区域,可以推测出:这颗陨星的直径大约是800公里,约是月球直径四分之一,在进入地球轨道后,于泛大陆东部上空,从东往西略偏南方向解体坠落。

笔者把这位天外来客命名为“塔喜龙之星”,既贴切又有意境,也能给“白垩纪事件”一个准确的答案。

8、结语

当人类站在太空的角度重新审视地球,特别是以卫星遥感技术扫描地球,其实不难发现:

在6500万年前,一颗携带着各种矿物质并高含盐量的,直径大约800公里的砂石天体,偶然闯入地球轨道,在进入大气层后,被迅速磨蚀成巨大彗星,并解体为20多块大碎片,随之而来:

陨星坠地千重浪,塔里凹陷喜马扬。

沙漠黄土从天降,覆盖大地把宝藏。

火山层出冰川随,大陆漂移恐龙没。

沧海桑田潮起落,生态又开新篇章。

展望未来,地球上广泛分布并储量丰厚的矿石能源,至少可以满足人类一千年的需求。但是,当面对星际航行的远大梦想,磁场能源技术,才是最根本的必然的正确方向。

作者:王达水

二〇二四年九月十二日 修改定稿于湖南衡阳

编者的话:

1、本文根据笔者2001年学术专著《宏观地球物理探索》浓缩改编,是地质学最基础和最前沿研究成果,对魏格纳《大陆漂移》和李四光《地质学》,不仅是理论补充与修正,而且是绝对超越、巨大超越,将促进整个地质学产生历史性进步。

2、笔者拥有著作权,请勿抄袭!

作者:王达水

二〇二四年九月十二日 修改定稿于湖南衡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