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星坠地使塔里凹陷喜马隆起
2022-09-03 20:21:48
  • 0
  • 2
  • 2
  • 0



陨星坠地使塔里凹陷、喜马隆起、恐龙灭绝!

1、引言

在繁星如沙的浩瀚宇宙中,人类生存的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们称之为地球。在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2、流星现象

在地球的夜晚,经常能够看见梦幻般的流星划过天穹,那是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发出的耀眼光束。如果陨石在大气层中没有消耗殆尽,就会坠落到地球上,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小有大,小如蛋,大如车,巨如山,甚至是大山。

在没有大气层的月球上,广泛分布着陨石直接坠落形成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的约占8%,最大的295公里,其次236公里,其三230公里。

环形山与撞击坑对应的现象,符合能量守恒原理,符合材料力学“能量变化导致形状变化”的物理规律。也就是说,巨石砸下去,山脉拱起来。正砸环形山,斜砸一边隆。进一步地,圆石园坑,扁石扁坑,条石条坑,弯石弯坑。小陨石留下小痕迹,大陨石留下大痕迹,巨陨石留下巨痕迹!

因此,陨石,无论大小,只要坠落到地表陆地上,必然留下“撞击坑、环形山、抛撒物、凹陷物、基底物”五大综合性地质痕迹。


3、大陆板块

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之前,地球大陆是一个整体,书称泛大陆。那时的参天大树,有现在33层楼房那样的百米高度,直径5米。

在泛大陆百米之高的茂密森林里,动物以恐龙为主流,所以,整个白垩纪也称之为恐龙时代。

距今大约6500年前的大陆板块分裂和恐龙灭绝,是泛大陆结束的标记。

当今,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发现的硅化木,竟然还有1米直径、56米长度,而且,那里还发现有恐龙化石。

科学家们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主要有“行星撞击地球、火山大爆发、气候变迁、大陆漂移、下毒酸雨”五种可能情况。其中,小行星撞击说占主流,但是,他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完全充分的证据,这是一大遗憾。


4、西部盆地

在中国西部,有塔里木、准格尔、吐鲁番、柴达木四个盆地,并且紧密相连,它们都是6500万年前形成的,具有巨陨石(陨星)撞击的五大特征分别是:

撞击特征一:四个盆地,显然都是凹坑,尽管不是那种标准的圆形坑。

撞击特征二:盆地外围都有山脉围绕,具有环形山特性。

撞击特征三:盆地中都有沙漠和深厚凹陷的陆相砂岩,具有撞击体物质特征。因为,其一,盆地边沿是戈壁砾石地质,中间是沙漠,沙漠里发现有恐龙化石和硅化木。其二,沙漠下面凹陷有厚厚的陆相砂岩。其三,砂岩下面有储量丰厚的碳水化合物:煤炭、石油、天然气。其四,沙漠与砂岩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盐类物质等,而石油的原油成分中,盐类化合物的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共占1%,其中氯化钠占三种盐的75%。

另一方面,权威地质资料说:塔里木盆地中有最厚处过万米的陆相砂岩,是超越珠穆拉玛峰8884米尺度的深陷。目前在整个塔里木盆地区域,已经广泛找到了石油蕴藏。

塔里油气埋深大于4500米的探明储量,占塔里总储量的75%。油气埋深普遍在6000米至10000米。8000米以下地层,已钻出41个超深油气井。2020年轮探1井已达8882米,是高产井,其中日产原油112吨,天然气5万立方米。

准格尔盆地中最深的油井是位于呼图璧县境内7601米的呼探1井。

吐鲁番盆地中的连木沁构造带上的连北401井,在1660米至1690米井段底部350米厚的砂层下打出油藏和天然气。

柴达木盆地中最深的油井,是2020年的碱探1井6343米,地层温度235摄氏度(井深每增加100米,地温升高3到4摄氏度)。其中,2008年以来,相继在大浪滩、马海等几个次级盆地的400至2000米深度范围内,首次发现了厚度巨大的以砂砾石层为含卤介质的孔隙水层。

撞击特征四,原生态地表变成了凹陷物的基底。即:盆地中砂岩下广泛分布的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是泛大陆时期百米之高的茂密森林及其生态环境,被砂岩掩埋后慢慢演化的结果。其中,在缺水层演化成煤炭,在富水层演化成石油、天然气。

因此,这恰好就证明了泛大陆的原生态地表环境,成为了凹陷物的基底物的其中部分。陆相凹陷砂岩的厚度,其实就是凹坑基底的深度,盆地中油井的深度,实际上恰好就是这两个层面的交界处。

撞击特征五:撞击爆炸、碎裂抛撒的物证,在盆地周围的山区公路中,也就是在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帕米尔高原山脉中,都可以直接发现。即:

一是存在着巨大山体、碎裂堆积的普遍地质特征,是撞击碎裂抛撒的结果。

二是存在雄伟的砂岩山体,是陨星碎片的撞击抛撒残体。

三是在“塔、准、吐、柴”四个盆地中,广泛分布有卵石,特别是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和田,有知名度很高的玉石子玉和山料。实际上,这些子玉、山料,是陨星中心部分的高温熔融幔核部分,在着陆前的爆炸分裂,并在撞击时进一步碎裂分解,从而抛撒于原始地表或陨星砂质中的结果。


5、地质重构

陨星坠落地球的综合撞击效果,其巨大撞击能量,毫无疑问地对地球地质地形产生重构。至少出现三大巨变:

第一,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同步隆起,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弧形边沿,其实是来自西部四个盆地的几何中心为圆心的向南的,巨大撞击震荡力量所产生的广大区域的地质隆起,符合天体撞击的“能量巨变,形状巨变”物理规律,并非是所谓的印度板块潜入抬升作用导致,实际上是陨星坠落的撞击凹陷巨大能量,导致喜马拉雅山脉隆起过程中,地表层向南滚压的地质运动结果。

进一步地,这个陨星的巨大坠落撞击震荡能量,一是使得原本一体化的泛大陆,被这个天体的巨大能量撞击开裂,从而分裂成几大板块,随之开启大陆漂移的慢慢征程。二是为后来持续的造山运动,通过广泛并巨大的地质变形,从而储备了进一步的持续性推动力量。三是促使了盆地周边地质断裂带上的地震带形成,以及火山群的分布与爆发。四是导致火山群在同时期爆发后的全球性滚滚烟尘遮天蔽日,火山熄灭后冰川因此出现,火山与冰川总共交替出现四次,书称第一、二、三、四纪冰川。

第二,陨星在大气层中形成的超长超大彗尾,以三种方式降落,从而导致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亚非沙漠的形成。

一是彗尾前部的粗质砂尘部分,撒向了中亚、西亚和非洲区域,从而形成这片广泛并一体化的大沙漠。其中,还包括澳大利亚西北面那片沙漠,因为泛大陆分裂漂移前,澳大利亚板块还在印度西边阿拉伯海的位置,看看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岛链所构成的漂移轨迹就知道。

二是彗尾中部的细质沙尘部分,降落在“塔、准、吐、柴”四个盆地的东北面,从而形成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

三是彗尾最后部位的那些更细的砂质部分,飘向了欧洲和俄罗斯,从而覆盖了那片广袤区域里生长着的百米之高的茂密森林,以致后来慢慢演化成横亘在欧洲的那条长长的煤炭带和俄罗斯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带。

从陨星彗头着陆撞击点和巨大彗尾物质的降落覆盖区域,可以推测出这颗陨星的直径大约1000公里,大约是月球直径的三分之一,在进入地球轨道后,从东北往西南方向坠落。

第三,产生了另外两个盆地的二次撞击。陨星在着陆前的那次剧烈爆炸碎裂,除了产生“塔、准、吐、柴”盆地的那四个碎块之外,另有两块被抛向空中,在前四个碎块撞击出四个盆地之后,后面这两个碎块才从空中坠落到地面:

其中一块巨大的月牙形,在蒙古以北区域猛烈砸下去,形成了平均深度730米,最大深度1637米的贝加尔湖凹陷,湖底蕴藏有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显然,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清晰揭示了两个特征:一是湖水底部下有巨大锥形砂岩体,二是湖底下巨厚砂岩下的基底变质岩与地表原生态层变质岩相同,并是与之连接的连续下沉的被砂岩撞击力量砸薄了的凹陷层,进而是陨星残体撞击凹陷的明证。

从立体地形图不难看出,陨星碎块撞击形成贝加尔湖凹陷的强大地震冲击波,直接对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层,产生向南的强烈震动与推动。进一步的地质动力推动,一是隆起了该湖以南的弧形褶皱山群;二是促使了戈壁阿尔泰山的东段、贺兰山、六盘山、太白山、秦岭华山、吕梁山、大兴安岭的这段U型大环山脉体系的地质隆起,乃至其中的向南冲击扩散的广阔的黄土高原地形构造带,随之让青藏高原东部与黄土高原西南部形成顺时针转动地形;三是是直接导致整个日本岛从泛大陆分裂并向东漂移。

其中另一个巨大的碎块,斜着向西南砸下去,从而形成了四川盆地。同时,其向西南方向的强大挤压力量,直接促使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形弯曲,进而还使得云贵高原进一步抬升与挤压褶皱。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大巴山和重庆东部的山峡地质结构,是这块巨大碎片于斜向着陆撞击后的斜向反弹与撞击尾喷的综合性巨大能量所致!

陨星碎块撞击出四川盆地的五大物证是:盆地周边山脉环绕,地形西高东低,具斜向撞击特性。盆地内的砂岩下广泛分布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具凹陷物和下压原生态环境特征。盆中有自贡恐龙化石和硅化木发现,自贡出产天然气和岩盐的矿井,深度在500米至1100米之间。四川盆地天然气矿井深度已达9010米。盆地具有刚性的基底,周边却伴随松散山体的撞击力量特征,去往九寨沟的成汶九公路,去往拉萨的318国道上,可以清晰看见“山体高大、地质松散”的撞击抛撒型物象。

李四光《地质学概论》所说的构造体系理论认为:地壳各种岩层和岩体中的构造形迹,都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实际上,这是对中国广泛的地质构造中,存在的撞击爆炸碎裂抛撒现象,给予的准确描述。遗憾的是,李四光和整个地质学界,始终也没有发现这个地质现象,是陨星坠落撞击、爆炸抛撒导致的结果。

6、结语

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一千公里的高含盐量的石质天体闯入地球轨道,进入大气层后被迅速磨蚀成巨大彗星,随之而来:

陨星坠地千重浪,塔里凹陷喜马扬。

沙漠黄土从天落,覆盖大地把宝藏。

火山层出冰川随,大陆漂移恐龙光。

沧海桑田潮起落,生态又开新篇章。

地球已走过46亿年岁月,海侵海退、陆升陆降、沧海桑田、红尘滚滚。一石激起千重浪,天翻地覆凯尔慷。这就是地球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地球的成长经历。


王达水

二〇二二年九月一日 于湖南衡阳


注:本文根据作者2001年学术专著《宏观地球物理探索》浓缩改编,严谨抄袭!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